科研進(jìn)展
Nature Communications: 南亞黑碳氣溶膠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質(zhì)虧損
黑碳氣溶膠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質(zhì)不完全燃燒的產(chǎn)物,具有強烈的吸光性,是僅次于二氧化碳的大氣升溫氣候強迫因子。黑碳沉降到雪冰中會(huì )導致雪冰表面反照率降低,從而加速冰川和積雪的消融,進(jìn)而改變區域的水文過(guò)程以及水資源變化。青藏高原被譽(yù)為“亞洲水塔”,是亞洲數條大江大河的發(fā)源地,水資源變化事關(guān)十億人口的用水安全。
青藏高原毗鄰的南亞地區是目前全球黑碳高排放區之一,模式與地球化學(xué)證據均顯示,南亞黑碳氣溶膠能夠跨越喜馬拉雅山脈輸送到青藏高原內陸地區,南亞排放源對青藏高原黑碳氣溶膠的貢獻達到60%以上,并主要影響高原的南部和中部地區(Yang et al., 2018;Mukesh et al.,2022)。同時(shí),對冰川和積雪的觀(guān)測與模擬研究發(fā)現,黑碳氣溶膠對青藏高原雪表反照率降低的貢獻平均約為 20%(范圍 10~50%),導致高原冰川消融增加約 20%(范圍 15~40%),并使得積雪期減少 3~4 天。由此,南亞黑碳氣溶膠的跨境傳輸對青藏高原冰凍圈的加速消融影響顯著(zhù)(Kang et al., 2019)。
最新的一項研究從南亞黑碳氣溶膠影響區域降水的角度,分析其對青藏高原冰川變化的影響。研究發(fā)現,21世紀以來(lái),南亞黑碳氣溶膠通過(guò)改變南亞季風(fēng)水汽輸送,進(jìn)而間接影響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質(zhì)補給。其主要機制是,南亞黑碳氣溶膠導致中高層大氣增溫,增加了南北氣溫梯度,增強了南亞區域的對流活動(dòng),使得水汽在南亞當地輻合;同時(shí),黑碳可以增加大氣中的云凝結核數量(圖1)。黑碳氣溶膠引起的這些氣象條件變化,使得更多的水汽在南亞當地形成降水,從而傳輸到青藏高原的水汽減少,導致高原中部和南部季風(fēng)期降水減少,特別是高原南部減少顯著(zhù)(圖2),降水的減少進(jìn)一步帶來(lái)冰川的物質(zhì)補給減少。在2007-2016年間,減少的物質(zhì)補給占青藏高原平均冰川物質(zhì)虧損的11.0%,而在高原南部達到22.1%(圖3)。
由此,南亞黑碳氣溶膠對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具有直接和間接效應,即跨境傳輸和沉降導致的高原冰川加速消融為直接效應;而減少高原夏季降水量,即降低高原冰川的物質(zhì)補給量,進(jìn)而使得冰川物質(zhì)虧損量增大為間接效應。南亞黑碳氣溶膠直接和間接效應的共同作用,加速了以冰川為主體的“亞洲水塔”水資源損失。未來(lái)預估指出,南亞黑碳氣溶膠排放仍將持續增加。為了“亞洲水塔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,南亞地區黑碳減排勢在必行。
該成果以 South Asian black carbon is threatening the water sustainability of the Asian Water Tower 為題發(fā)表在國際知名綜合性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,由中國科學(xué)院西北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(xué)國家重點(diǎn)實(shí)驗室康世昌課題組聯(lián)合瑞典哥德堡大學(xué)陳德亮教授、美國猶他州立大學(xué)Robert Gillies教授、中山大學(xué)吉振明副教授等相關(guān)單位科研人員完成。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楊俊華副研究員,通訊作者為康世昌研究員和Robert Gillies教授。該研究獲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(xué)考察與研究計劃(STEP)、中國科學(xué)院戰略性先導專(zhuān)項、國家自然科學(xué)基金等項目共同資助。其它相關(guān)文獻:
Kang, S.C., Zhang, Q.G., Qian, Y., et al. Linking Atmospheric Pollution to Cryospheric Change in the Third Pole Region: Current Progresses and Future Prospects. National Science Review, nwz031, 2019. Doi: 10.1093/nsr/nwz031.
Yang, J.H., Kang, S.C., Ji, Z.M., Chen. D.L. Modeling the origin of anthropogenic black carbon and its climatic effec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regions.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-Atmospheres, 123(2).671-692. 2018.
Rai, M., Kang, S.C., Yang, J.H., Chen, X.T., Hu, Y.L., Rupakheti, D. Tracing atmospheric anthropogenic black carbon and its potential radiative response over pan-third pole region: A synoptic-scale analysis using WRF-Chem.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-Atmosphere, 127(6), e2021JD035772. 2022.
圖 1 南亞黑碳氣溶膠引起的2007–2016年夏季(6–9月)平均的氣象場(chǎng)變化: a 水汽通量變化;b 水汽通量散度變化;c對流有效位勢能變化;d 整層凝結核變化
圖 2 南亞黑碳氣溶膠引起的2007–2016年夏季(6–9月)平均降水變化
圖 3 南亞黑碳氣溶膠引起的2007–2016年夏季(6–9月)平均冰川物質(zhì)補給量變化